王鸿雁,2020届校友,升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担任学习委员、科研处学生助理、旅游协会会长等。
勤勉为舟,披荆斩棘
大学期间,王鸿雁学姐始终以奋斗为底色,在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学业上,她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与执着追求,深耕专业课程学习,拓宽视野,常常沉浸于图书馆,从各类书籍中汲取智慧养分,凭借踏实的学习态度与持之以恒的努力,其专业成绩始终位居年级前列。在实践活动上,王鸿雁积极投身学生骨干工作,先后担任旅游协会会长、学习委员、科研处学生助理等职务。同时,她勇于挑战自我,踊跃参与各类竞赛,包括导游技能大赛、大创、沙盘模拟企业经营(ERP)比赛、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心理情景剧拍摄等,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锻炼学生骨干的能力。在校期间,她曾荣获广州商学院三等奖学金,并获评“优秀学生骨干”、“优秀学生助理”、“一星级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王鸿雁通过关注和参加社团活动以及比赛来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她希望广商学子能密切关注各类竞赛信息,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
在学生时期的实践和工作经历中,令王鸿雁学姐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是当旅游协会会长的时候,因为协会是面向全校学生举办活动,参与活动及比赛的人员规模常达数百人。面对无法完全满足每位参与者个性化需求的情况,她需灵活协调处理各类事务。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给予有力的协助与支持,她对此心怀感激。第二个是王鸿雁在广商科研处当实习生的时候,实习期间,她从办公室老师身上获益匪浅,不仅深入理解了学生骨干的职责与担当,更了解作为实习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规范。
谈及学生干部的履职心得,王鸿雁着重强调责任心的重要性。她表示,学生骨干肩负着相应的责任与担当,若通知传达不到位,同学们可能会因信息缺失而错失重要信息,这让她深刻体会到自身所承载的价值感与责任感。除了责任意识外,当学生干部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胆量,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类突发状况:例如线下赛事因前期筹备不够充分,出现场地布置耗时过长导致赛程延误,对此需预先制定备选方案以妥善应对。学生骨干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既要耐心倾听同学诉求,及时向老师反馈合理意见;也要在公开场合或舞台上,面对广大师生从容发言,借此锻炼自信心与勇气。
回顾学生骨干的工作生涯,王鸿雁坦言,若有机会重新梳理工作脉络,她希望能在时间管理与协调能力上进一步提升。曾因时间规划问题,旅游协会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未能如期落地,这成为她心中的遗憾。这段经历也让她深刻认识到,在多线任务并行的学生工作中科学分配时间的重要性,这一感悟亦成为她后续应对学习与工作挑战的重要经验储备。
在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王鸿雁积极树立职业规划,大二时便坚定考研的决心。大三期间,学长学姐分享的工作职业经历进一步深化了她对考研的思考,促使她选择考研的动因,既包含了对职业规划的长远考量,也源于对跨考学科的浓厚兴趣。王鸿雁平常热衷于悬疑类作品,因此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在本科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她留意到当前社会人群心理压力较大,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而教育行业就业稳定性较高,综合这些因素,她明确了报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计划。关于考研的考量,王鸿雁表示,研究生阶段是个人成长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期。在此阶段,她既能以学生身份系统深化专业知识学习,依托院校的学术资源与科研平台夯实理论基础;又可凭借学生身份的灵活性,主动拓展社会实践渠道,例如参与专业相关的实习项目、学术交流活动或行业调研,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这种 “知识积累” 与 “能力提升” 并行的双重属性,正是她将考研纳入人生规划的一大原因。
谈及考研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王鸿雁表示这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个人特质不同,所面临的挑战亦有差异。对她而言,首要难题是每日需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并尽早投入学习状态。由于她选择跨专业考研,需学习两门专业课,学习量较大且全程依靠自学,这不仅需要极强的自制力和自律,还需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学习进度,以确保在考研前学习完全部知识。
在考研与学生工作的平衡上,她表示,因相关岗位基本完成换届,考研期间学生工作已大幅减少。但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她仍需负责同学论文初稿答辩的发放与收集工作。为此,她每日会预留固定时间或利用休息时段,及时查阅通知并完成学习委员的职责,其余时间则专注于考研备考。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工作经历对其考研备考形成了重要能力迁移。担任学生干部期间,面对事务突发性强、任务完成时限紧迫等挑战,她锤炼出的良好心态、抗压能力与执行力,在考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王鸿雁分享道,在备考面对11本专业书籍时,虽初期曾因知识量庞大、进度滞后而倍感压力,但凭借在学生骨干工作中锻炼出的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和抗压能力,通过制定详细计划并逐步落实,最终实现了学习上的突破与提升。关于考研学习的实用技巧,王鸿雁特别强调绘制思维导图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她认为,在考研复习的海量知识体系中,思维导图如同 “知识地图”,能够帮助学习者以直观化、结构化的方式梳理核心考点与逻辑脉络,尤其对跨专业考生而言,这一工具可有效突破不同学科知识壁垒,构建清晰的认知框架,发现自己的困惑点在哪,把知识理清理顺,加深印象。
在如今的跨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王鸿雁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实践经验,着重强调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王鸿雁认为保持良好心态是最重要的,面对导师、师兄师姐和同学们,王鸿雁特别提到要始终保持谦卑好学的态度。在导师面前,应主动汇报学习进展,虚心接受指导,将导师的丰富经验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面对师兄师姐时,要善于观察他们的科研思路与工作方法,积极请教,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而在与同学的交流中,需以开放的心态分享见解、探讨疑惑,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这种谦卑好学的姿态,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更能为自身的专业成长开辟广阔的路径。关于后续的学习规划,王鸿雁表示,短期规划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参与组会、外出实习及毕业论文选题等核心任务展开,旨在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与实践积累,深化专业素养。在未来就业规划方面,基于所攻读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特性,考虑到编制教师或辅导员岗位具有较高的职业稳定性,她初步计划于研三阶段启动考编准备工作,力求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毕业后的职业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萦怀于心,殷殷寄语
如果让王鸿雁用三个词语来与未来的自己对话,那就是“充满希望”、“带点好运”和“充满活力”。“充满希望”是王鸿雁对自己的期望,尽管当下就业压力大,但她希望未来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且热爱的工作,在职业领域实现个人价值。对于“运气”,王鸿雁认为她考研上岸是有一点好运加持的,刚好今年的指标比较多,正如俗语所言“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并且她的成绩在中上水平,扎实的积累与稳定的发挥为成功上岸奠定了基础。至于“充满活力”则是她对研究生阶段状态的期待。考虑到研究生阶段面临的科研压力,她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学术挑战与成长机遇。
王鸿雁向正处于大学阶段的广商学子分享了自身心得:她认为大学期间无需一味埋头苦读、死记硬背。在认真完成课业的基础上,不妨多走出校园,通过旅行、实践等方式勇敢尝试新事物、开阔视野,充分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面对任何困难,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当你主动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便会发现许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实则并非难以解决,以豁达的态度去应对挑战,往往能更从容地跨越成长路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