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潮钦,2017届校友,曾在华南农业大学进修。曾获得第六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二等奖。现任地方政协委员。
在实践中构筑思维地基
白驹过隙,回首广商岁月,郑潮钦眼中满是光亮。他曾担任年级级长,互联网金融协会学术部部长,还曾加入经济学院辩论队。学生时代的多元经历,成为他迈向卓越的阶梯。
在学生干部工作中,他像不停歇的陀螺,密集的事务锤炼出他出色的领导力与协调能力,也让他深刻领悟:真正的领导力绝非职位赋予的光环,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责任担当。院辩论队的经历,则重塑了他的思维方式,让他养成层层剖析问题本质的思考习惯,这种“剥洋葱”式思维,成为他在商业谈判、项目策划中直击要害的制胜法宝。担任互联网金融协会学术部长期间,他始终践行“知行合一”,并且构建“知识-实践-复盘”的闭环学习系统,这不仅转变了他的个人思维方式,还大幅度提升了他的专业能力。
如今回首,这些校园经历相互交织,共同构筑起他的职业判断的思维地基:学生工作奠定的实践协调能力,辩论训练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学术深耕强化的系统学习能力。三者融合,形成他面对决策时的专业框架——既能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脉络,又可从战术层面拆解执行细节,更具备根据环境变化动态优化的自适应能力。这种多维能力矩阵,最终沉淀为应对复杂商业挑战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其职业生涯中最坚实的底层逻辑。
在跨界中寻找不同领域间的化学反应
毕初入社会,郑潮钦结合个人特点铺设了一条独特的跨界双轨道路:以工程投资为主轴,以现代农业为副线。工程领域的“现金流造血功能”成为他走上这条路径的基石。他凭借金融专业能力建立银行信用,获取低成本融资,从而形成稳定的现金流。而农业领域则源于华南农业大学的深度进修经历以及家族涉农的背景,从而成功以工程反哺农业,用钢结构的现金流,浇灌出智能化的农田。
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困境,他提出三点务实建议:第一,紧抓政策红利。他建议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要紧跟政策潮流,准确把握国家现有支持创业的政策,可以登录省人社厅官网研读创业相关核心文件,他强调创业计划书需精准剖析市场痛点,附上真实意向合同有助于提高过审。第二,警惕网贷陷阱。他揭露某些平台通过拼凑多家小贷额度制造虚假授信,实则每笔查询都在侵蚀借款人征信价值。第三,重视成本管控。他主张用二手设备承接小规模工程,待现金流回正后再投入农业升级,避免将贷款消耗在办公场地等非核心投入。
另外,他还强调在跨界经验迁移方面,找到不同领域的共性并加以利用是其核心能力。他将工程领域的WBS工作分解法创造性应用于休闲农业项目,他把农业生产拆解为几大独立模块,这种模块化管理不仅能提升综合效益,更能催生出资源协同创新。
在奉献中生动演绎为民角色
从成功的企业经营者深耕为地方政协委员后,郑潮钦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深知角色转变的核心在于锻造“破圈能力”,尤其注重沟通协调、知识拓展与敏锐的“政策嗅觉”。他深入研读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关注“乡村振兴”、“专精特新”等政策方向,并在不同界别间传递行业诉求,广泛学习民生知识。
这段政协履职经历对他的商业决策产生了显著的反哺效应。政协搭建的高效交流平台,使他能够与其他委员共享企业经营难题的解决方案,实现资源协同。跨界互动不仅为他带来了更开阔的视野,还能让他在面对商业挑战时能够更快速、更精准地整合思路与资源,制定有效策略。
郑潮钦还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形象地比喻为随身携带的“三件法宝”。对于政治协商,他强调其核心在于“真”与“实”。他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真实民意,力求协商建议根植于现实,切实为基层发声献策。他将民主监督视作“中医把脉”,注重细致观察与精准判断,他坚决反对形式化调研,坚持实事求是和专业精神,推动政策真正落地。在参政议政方面,他将其视为一个高效的“社会痛点收集器”,他习惯随身携带“民情日记”,记录民生难点,并秉持务实态度深入调研,从而凝聚各方共识,为国家发展贡献建设性力量。
以实为舟,以行为楫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郑潮钦担任政协委员调研以来,越品越觉得实事求是是门很深奥的学问。他认为:实事求是不是认怂,而是给自己装了个"现实滤镜",很多创业者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他们高估自身所拥有的条件,无法客观地去评估、判断,最终导致没法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结果。因此,他认为大家更应以实事求是为基石,这样才能更好地书写个人前途华章。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郑潮钦呼吁大学生不应困于专业孤岛,应敢于行动!他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在深耕本业之余,以兴趣为罗盘,以实事求是为桨,大胆跨界探索。大学的图书馆资源、知网文献、学术交流会等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利用这些独特资源,既能夯实专业基础,又能通过兴趣探索拓宽视野,实现二者有机结合。他更抛出惊喜建议——每周预留两小时“白日梦时间”,别小瞧手头的铅笔、笔记本,那些灵光乍现的“不务正业”念头,或许就是打开知识宝藏的秘钥,是助你实现思维破界升级的神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