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涛,2017届校友。毕业后进入广州某区法院担任法官助理一职,现担任广东红棉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广州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成员、广东红棉律师事务所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本期校友访谈,立涛师兄将围绕大学阶段的学业规划、核心能力培养、关键证书考取、实践实习经历,以及从法院到律所的职业选择感悟等方面,倾囊分享他的成长历程与深刻见解,为在校的各位学弟学妹们提供切实的指引与启发。
四年本科学习,师兄这样说
非学无以广才
对于本科四年期间的阶段性规划,师兄个人比较注重理论性的学习,他会将书本中提到的知识点消化好,并在课余时间前往图书馆借阅书籍。图书馆现已翻新,同学们可以好好利用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源。大三是关键时期,同学们可以专心准备法考、考公和考研,争取一次通过。同时,也可以考虑提前参加学校的招聘会,了解自己心仪与适合的岗位,为未来的就业做打算。

在谈到跨学科融合趋势不断加深的话题,苏立涛给出了一些建议。“法律+金融”是一对好拍档,法学生应当多关注经济学知识以及相关热点话题,必要时可进行辅修与微专业的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此外,计算机、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是广商的热门专业,也是多年的热点话题,同学们可以积极涉猎,探索先进技术视角下的法律适用与保护。
非志无以成学
大学期间除了巩固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们还可以将考取证书作为自己的阶段性目标。苏立涛认为法学生应当优先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专利代理师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树立好自己的考证目标并不断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首先,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最为重要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法律相关职业的“敲门砖”,绝大部分法律相关用人单位都有此证书的要求,若没有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很有可能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错失良机。所以,大一大二就要树立好过法考的目标,大三集中精力去攻克,争取一次通过。其次,对知识产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取专利代理师资格证书。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业务量正不断增长,考取此证书可以在专利申请、专利诉讼、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业务。最后,法学生还可以尝试注册会计师(CPA)证书。若同学们未来想要从事证券、金融、财务等领域的工作,或是想要应聘企业的财务、会计师事务所等,CPA证书是很有竞争力的。成功考取CPA证书后可得“法律+金融”双buff,未来有着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可能性。
关于实践经历,师兄这样说
劳逸结合,在竞赛中锻炼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竞赛。苏立涛在大学期间担任班委并参与法律服务工作,这些经历有效提升了他的综合能力。他积极投身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还参加过足球联赛和校运会的中长跑比赛,并分别获得了800、3000米冠军。

苏立涛直言,在备赛与参赛过程中,他不仅夯实了专业知识、拓宽了知识视野,还锻炼了随机应变能力。这些竞赛经历既锤炼了他的身体素质,也塑造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课余的体育竞赛不仅强健个人体魄,而且锻炼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他以更饱满的状态迎接职场挑战。
开阔眼界,在实践中沉淀
寒暑假期间的实习,是极为宝贵的实践机会。无论实习单位是公检法机关,还是律师事务所,都能让我们收获独特的实习体验。这需要我们用心观察、思考,提高对法律实务处理的敏感度。提到实习,苏立涛鼓励我们可以多接触不同实习单位,通过实习,我们才得以了解司法实践的范畴,亲身感受并学习案件裁判流程——即从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到最终裁判结果生成。将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深度融合,助力我们切实提升法律实务能力,为未来真正投身法律行业筑牢基础,积累珍贵经验。
关于职业选择,师兄这样说
公务员考试“通关密码”
对于考公,苏立涛认为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是专业素养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其中,作为法学生的我们需要扎实的法律专业素养,这绝非简单的法条背诵,而是需要构建完整的法律思维体系。其次是语言表达和社交沟通能力的构建,无论是法官助理还是其他职位,都需要与人交涉沟通,好的社交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高效完成工作。而且公职系统强调团队协作,需要建立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提升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在维系良好同事关系的方面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与许多法学生的选择相似,苏立涛进行了公务员考试并成为了一名法官助理。他结合自身经历,向我们主要分享了关于公务员面试的经验,表示公务员考试本质上是对应试者综合素质的多维考量。一是专业素养,需构建完整法律思维体系,而非仅停留在法条背诵,师兄建议我们可通过案例分析、逻辑梳理等方式,强化法律思维体系的搭建,避免单一记忆法条;二是语言表达与社交沟通能力,该能力不仅是高效开展工作的刚需,也对团队协作、维系良好同事关系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主动在实践中练习表达,并在团队协作中注重倾听与反馈,提前适配岗位的工作需求。
职业律师“华丽转身”
关于职业转型的考量这件事,苏立涛认为虽然法官助理的工作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司法实务基础,但经过审慎的职业规划,他意识到律师职业更能释放我的专业潜能。作为律师,既能延续司法工作培养的程序意识和证据思维,又能以更灵活的视角参与法治建设,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觉得律师更加适合自己发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最后决定转变自己的职业身份。

左二为苏立涛校友
苏立涛表示职业转变并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他在人生阶段的主动选择。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律师,本质上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关键是要在每个人生阶段保持清醒认知:既要脚踏实地锤炼本领,也要抬头看路把握机遇。苏立涛师兄也建议我们对于未来就业方向的考虑可以更加审慎,可以通过实习去了解各职业的具体情况,以便选择自己更适合的职业,确定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访谈总结
非常感谢苏立涛师兄的分享,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务实的法学专业成长路径:
首先,学业筑基,规划先行。大学期间需明确阶段性目标,大一大二夯实专业理论基础,适当拓展跨学科知识(如经济学、计算机等);大三全力冲刺法考、考研、考公等核心目标。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法学生就业的必备“敲门砖”,专利代理师、CPA等证书则能拓宽职业赛道。
其次,实践砺能,知行合一。积极参与体育竞赛、模拟法庭等校园活动和知识竞赛,锻炼综合素质与应变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把握实习机会,在公检法或律所实践中深入了解司法运作,提升法律实务能力。
最后,考公经验,择业认知。考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优秀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专职律师,关键在于认清自身优势与发展方向。其从法官助理到律师的转型,是“在人生阶段的主动选择”,强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给母校及学弟学妹的寄语
希望学校和法学院蓬勃发展,成为常青藤,桃李满天下。希望我的回复可以帮助到学弟学妹们,祝学弟学妹们明晰自己的人生规划,学业有成,成就自己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