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项目 -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律政突围新思路:刘涯筠的“不专业”反而成就专业——2003届校友刘涯筠

刘涯筠,2003届校友,现为广东方效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从外语专业到心理学专业,从记者到销售经理再到专职律师,他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五次重要跨界转型。

心理洞察:跨界思维的启蒙

语言从来不是孤岛,而是连接不同领域的桥梁。刘涯筠回想起在大学的时光,他感叹道,在广商的经历,是他认识自我的启蒙期。在外国语学院就读期间,他不断扎实语言功底,培养跨文化思维习惯。刘涯筠表示:“语言这条道路并不是我的终点,而是我的起点,我在学习之余也不断寻找自己适合的道路。”在外语的加持下,刘涯筠赴英国邓迪大学攻读心理学。“很多人不理解,外语专业出身为什么要从头学心理学?”他坦言,这个选择源于大学时期对 “人性”的持续追问。他在与人交流时发现,同样的话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会引发完全不同的反应,他想了解表象之下的人性内心,这也是他对“跨界”最初的好奇。

(刘涯筠在邓迪大学的毕业照)

捕捉细节:记者生涯锤炼的敏锐

刘涯筠从邓迪大学攻读完心理学回到深圳,并没有选择与心理学相关的岗位,而是出乎预料地选择成为《羊城晚报》深圳记者站的一名社会新闻记者。“心理学让我看懂人性,而记者职业让我看懂社会。”三年记者生涯中,他参与新闻专题和系列报道的策划同时撰写部分专题报道并跟进报社的部分广告客户,这段经历也让他认识到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专业记者更应恪守“交叉核实”“多方求证”的采编准则,以严谨的调查研究对抗碎片化传播的浮躁风气。这种对真实的坚守,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承诺。这对后来跨界做销售、转型做律师至关重要。

(刘涯筠生活照)

数据破局:商业战场的新视角

“互联网技术促使传统媒体转型,我能否也有所突破”?刘涯筠在从事记者行业后再次对自我进行探索,他认为当时传统媒体面临转型,他想尝试能否把 “观察社会”的能力转化为 “服务社会”的能力,于是他又做出跨界选择:成为深圳晨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大客户经理,以企业公关协调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这为后面他转型成为律师结下了人脉基础。

在担任大客户经理积累丰富经验后,刘涯筠的职业发展迎来全新突破,他正式加入深圳市锐之意化妆品有限公司,同时肩负外贸销售经理与电商运营经理的双重职责,以复合型管理角色开启职业新征程。这次跨界更具挑战性 ——从零开始搭建跨境电商团队。他将记者的“选题思维”转化为“选品策略”,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欧美市场爆款;做销售的三年,也让他真正理解了‘商业即人性’。这种思维后来成为他转型律师的重要底层逻辑。

(刘涯筠登山照)

昼夜精进:从门外到门内的蜕变

刘涯筠在从事销售行业期间,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加上刷朋友圈时看到律师行业的朋友通过了法考,他开始思考:能否将多年积累的跨领域经验与法律结合?在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上网搜索资料,在得知法考是不限专业后,他觉得别人能做到的他为什么不能做到?于是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他顺利通过法考。这也成为刘涯筠职业转型的契机。

通过法考以及不断探索法律方面知识,他以实习律师身份加入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开启“法律 + 跨界”的新征程。在实习期间,他主要负责律所的基础工作,进行合同审查,并出具法律意见初稿,撰写案由和起诉书及撰写投标计划书,同时研习案例和法条,这为后面他成为专职律师奠定了专业知识基础。

(刘涯筠回母校进行经验分享)

多维制胜:“不专业”律师的终极武器

刘涯筠在经过实习律师的锤炼后,他顺利转型为专职律师,主要负责民商事案件、劳动仲裁案件及行政诉讼案件。“师兄,在处理案件时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宗呢?”他分享了一个与医疗相关的案件,医疗案件复杂涉及医疗知识范围广泛,但是在从未涉足的医疗领域面前,即便因专业知识匮乏而屡屡碰壁,他也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他逐字逐句研读数百份医疗文献与患者病历,将晦涩的医学术语转化为维权依据,在法庭上以专业论据为当事人筑起权益防线,最终实现胜诉突破。对于在校大学生,即使遇到不熟悉的领域,也要主动学习、运用“搜商”的能力,找到事情的最正解。

在谈及与科班律师相比较有什么优势时,刘涯筠表示,与传统科班律师相比,他更注重在法律框架内打破思维定式,以跨领域视角解决实务问题。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他在处理案件问题时会选择注重事实本身,保持客观的态度,将事实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同时他的跨界经历让他能从更多维度理解案件,这也就是他的终极武器。

(刘涯筠骑行照)

寄语:跨界者的成长密码

访谈最后,我们请刘涯筠师兄总结自己的跨界经历。他回答道:“其实每一次跨界都不是突然的,而是过去经历的自然延伸。外语是工具,心理学是思维,记者和销售是实践,最终在法律这里形成闭环 —— 因为法律本质上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科学,而我之前的所有积累,都是在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

Q1:在进行多次职业转型中,您如何拥有职业转型的底气?

在我看来,保持阅读习惯是我每一次转型的底气,我觉得这个习惯让我在跨界转型时更容易适应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有独到的见识、专业的知识、试错的勇气,当我们打破“专业限定人生”的思维定式,或许才能真正发现,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破圈的旅程。

Q2:对于担心“专业不对口”而不敢尝试的年轻校友,您会如何鼓励他们?

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有这个想法并有决心去执行,那就直接去尝试,有时候你自己觉得困难,其实那只是你给自己设的障碍,实际上你去尝试过了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所以说如果有想尝试的想法,"Just do it"!

Q3:您认为在校生最应该避免的“学生思维”是什么?如何培养职场前瞻性?

大学其实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可以通过参加学校举行的相关活动、比赛不断去培养自己的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去犯错,去不断去提高。其实在大学期间,老师是我们的指引,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维,把事情做在老师布置之前。同时如果你想学特长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你可以通过阅读不断去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