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虹,2020届校友,现任汕头市潮南区陈店蜜丽尔内衣商行经理。在校期间,她通过担任班长与社团外联部骨干,锻炼出卓越的组织协调与商业沟通能力,并积极投身商业实践:创新采用“线上预定 + 宿舍配送” 模式卖花,销量达预期三倍,还在与批发商议价、处理客户投诉中积累成本控制和危机处理经验。同时,她感恩老师与师兄师姐的帮助,借人脉与资源拓宽认知边界。
毕业后,受家里电商事业影响,她入局电商行业。创业初期历经供应链遇挫、客户寥寥等困境,却凭借分销思维打破困局,秉持“先利他再利己” 理念,从校园倒卖鲜花的学生蜕变为深谙行业规则的创业者。她始终坚持复盘与行动,认为 “大学每件小事都是未来伏笔”,鼓励师弟师妹以热爱为罗盘,在实践中积攒成长底气。
广商淬炼:校园实践铺就创业基石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林丽虹的创业之路始于广商,在这里,她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养分,更在一次次实践中磨砺出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韧的品格。
在校期间,校园生活为她提供了锻炼领导力的平台。作为班长和社团外联部的骨干成员,她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在组织校园活动时,从人员调配到预算控制,从流程设计到应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策划。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她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让她学会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优配置。特别是担任外联部干部期间,与商家的谈判经历让她掌握了商业沟通的技巧,这些能力后来都成为其创业路上的重要助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她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从大学开始,她就尝试各种商业实践:售卖校园卡、经营毕业季鲜花、组织各类校园服务。在鲜花销售中,她创新性地采用线上预定和宿舍配送的模式,最终使销量达到预期的三倍;与批发商的反复议价,让她对成本控制有了深刻理解;处理客户投诉的经历,磨练了她的危机处理能力。这些看似微小的商业尝试,却蕴含着创业的真谛。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回首求学路,林丽虹满怀感恩。在广商,老师和师兄师姐们都给了她不少的帮助。师兄师姐们不仅会在生活中给予她关怀,还为她介绍了创业人脉和优秀前辈,降低了她在创业初期的认知门槛。在校期间,她也常虚心请教老师们关于专业的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的免费资源提升专业能力。她感慨道:“师兄师姐和老师的无私帮助,让我明白谦卑与感恩的重要性。”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创业路上难免坎坷,而母校时期的历练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供货危机时的沉着应对,遭遇团队解散后的重新出发,这些经历都让她变得更加坚韧。"大学每件小事都是未来伏笔",广商四年,她用社团活动锻造执行力,以创业试水打磨商业思维,借贵人相助拓宽认知边界,只待步入社会时破土而出。
电商逐梦:从试错到破局的创业进阶
大学伊始,林丽虹便在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那时的她一无所有——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更没有人脉,但胸腔里跳动的热血却驱使着她从一件件“小事”起步,哪怕遭遇供应商送错货的突发危机,哪怕在分销路上碰得头破血流,她都咬牙复盘每一个细节:“这次哪里没预判?下次如何避坑?”这些看似琐碎的“试错”,悄然织就了她日后创业的“铠甲”。
毕业后,受家族电商事业的耳濡目染,她敏锐捕捉到行业趋势,带着潮汕地区的资源优势毅然入局。创业初期,她像海绵般汲取养分:为了跟大佬沟通,她无数次复盘对话细节,从结结巴巴到侃侃而谈;为了打开市场,她熬夜研究行业Top的每一个策略,从复制模式到优化创新,哪怕第一年供应链遇挫、第二年客户寥寥、第三年仍有起伏,她都告诉自己:“迷茫是常态,行动才是捷径。”
最艰难的日子里,她靠分销思维打破“单打独斗”的困局——把利润分出去,把资源聚起来,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成为伙伴;她在无数次客户流失、市场瓶颈中淬炼抗压能力,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下次做得更好”的燃料。当同龄人还在为职场人际焦虑时,她早已在创业的修罗场中学会了“先利他,再利己”:帮师兄师姐做事时不求回报,却意外收获了更多引路者;跟客户沟通时保持谦卑,反而赢得了长久信任。
“创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她常说。如今的她,早已从那个在校园里倒卖鲜花的姑娘,成长为深谙行业规则的创业者。但不变的是,她仍会在每个深夜复盘当天的得与失,仍会为捕捉到一个市场需求而眼睛发亮,仍会在面对竞争时淡淡一笑:“先跟上,再超越。”
从校园小铺到电商赛道,从孤身摸索到团队协作,林丽虹用光阴书写了属于创业者的浪漫:那些深夜里流过的汗、谈判桌上受过的挫、复盘本上画满的红笔痕,都成了她逐梦路上的星光。正如她总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没有天生的创业者,只有把每件小事都当作伏笔的人。”在创业的浪潮里,她以行动为桨,以坚持为帆,让每一次跌倒都成为向上的阶梯,让每一份热爱都在深耕中结出硕果。
成长启示:在试错与成长中拥抱无限可能
记得大学课堂上,大家曾热烈讨论“喜欢的行业”与“高薪的行业”如何选择。那时的她未曾想到,多年后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才真正明白:选择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在每一次取舍中听见内心的声音。如果你热爱写作,就直面新媒体的浪潮;若钟情科研,便在实验室的寂寞中深耕——热爱是点燃征途的火种,而在热爱中持续成长的能力,才是穿越风雨的底气。
“别让寒暑假成为成长的空白期”。她说见过太多人用游戏、追剧或流水线兼职消耗时光,却忽略了这些看似“轻松”的选择,很难为未来埋下伏笔。试着用80%的精力做“五年后仍发光”的事吧:文科生走进新媒体实习,在内容策划中触摸行业脉搏;工科生扎进科研项目,让公式在实操中生长出力量。哪怕做兼职,也选择能链接人脉、窥见行业逻辑的岗位——就像她当年在广告公司做实习文案,虽薪资微薄,却意外学会了商业提案的底层逻辑,这份经验在她创业时成为破局的关键。每一次与真实世界的碰撞,都是提前试错的机会:客户的否定会教会你如何精准表达,项目的压力能淬炼出抗压的铠甲,甚至那些 “走错的路”,都可能在转角铺就新的风景。
初入大学时,林丽虹也曾在“上课—刷手机”的循环中迷茫。直到大二那年,她咬着牙走出舒适圈:加入创业社团熬夜写策划、在校园摆摊卖文创……那些忙到脚不沾地的日子,竟像一块橡皮擦,慢慢擦去迷雾,让她看清内心对“从0到1创造价值”的狂热。迷茫从不是停滞的借口,而是行动的号角。如果你暂时找不到方向,就先做 “能做的小事”:读一本专业书、听一场行业讲座、学一项技能——行动像多米诺骨牌,会推着你靠近属于自己的答案。
别让“赚钱”的焦虑遮蔽成长的视野。大学四年,比银行卡数字更珍贵的,是永远保持对知识好奇,对世界敬畏,对成长渴望。当你沉下心打磨不可替代的能力时,价值自会如磁石般吸引机遇。就像我在创业中始终相信:每一次为热爱弯腰的时刻,都是在为未来搭建向上的阶梯。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大学不是终点,而是驶向广阔天地的港口。愿你们在选择中忠于内心,在实践中积攒底气,在迷茫中保持行动。无论未来你选择深耕热爱,还是在现实中拓路,都请记得:你走过的每一步都藏着勋章,所有的经历都会在时光深处发亮。
愿你们以热爱为罗盘,以行动为风帆,在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里,乘风破浪,光芒万丈。
当我们问询师姐对母校有什么建议时,师姐说学校可考虑建立“校友反馈机制”,收集毕业生对课程实用性的评价,以此迭代课程体系;同时联合企业校友开设AI应用、碳中和等新兴领域的“行业前沿微课程”,并增设职场沟通、项目管理等“职业过渡课”,填补学术与就业间的断层。另外,建议向毕业生开放部分图书馆数据库、在线课程资源,以及共享实验室和创业孵化器,助力校友持续学习与创业。还可邀请校友参与招生宣传,通过“毕业5年后的我们”等真实成长案例展现学校培养成果,依托校友在行业内的成就打造特色学科IP,强化学校在特定领域的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