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婵,广州商学院2017届校友,现任梅州日报社时政新闻记者。江婵,人如其名,一位在梅江边长大的美丽姑娘。知道她,还是源于梅州日报的一篇新闻《特别报道:代表委员为助推梅江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言献策》。当时很好奇,如此重量级的新闻报道,竟出自我校非新闻科班的法学生之手,这位师姐该是何样的存在。带着这份好奇和钦佩,我们联系上了她。
努力学习,条条大路通罗马
说到专业和就业的关系,一直都是大学生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很多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份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以不负大学四年的学习。江婵却相反,2017年毕业时,她本可以在广东省城找到一份律师工作,家里人也都希望她能留在广州大城市,争取更多的成长机会。
但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梅州,在一家报社工作,并于第二年考取新闻记者证,成为梅州日报社的一名时政新闻记者。江婵非常热爱新闻记者工作,喜欢记录生活,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新闻记者是她的职业梦想,人应该为梦想而活,而不应该囿于工作地点、薪资待遇。从事新闻行业,并不意味着大学四年的书就白读了。
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开拓了视野,打开了心灵的一扇窗,她学会了如何用更加严谨的笔触、更加缜密的思维、更加客观的视角和更加积极的能量来面对采访的人和事,法律专业对她采访撰写社会新闻尤其有帮助。
当然专业不对口,挑战自然不会小。但江婵不怕挑战,她笑说;“没有挑战,就没有乐趣”。她工作之余大量阅读与新闻写作有关的书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虚心向前辈学习,经常跟骨干记者外出采访,积累经验;勤于动笔、认真观察,练好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她认为,专业与就业的关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该多听从内心的召唤。“只要努力学习,条条道路通罗马”,专业不对口,也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实现人生的价值。
心存感恩,努力成就自己
对江婵来说,提起大学生活印象深刻的事情,便是遇到亦师亦友的王嘉良老师。嘉良老师在学校法律系任教时,悉心向学生传授《国际法》、《物权法》等法律知识,教导同学们学法爱法;难得可贵的是,他还能记住每位学生的座位。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鼓舞着学生,与同学们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江婵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摄影,在毕业前动员同学们参与拍摄了一组手持祝福语的照片送给嘉良老师。毕业那天,老师赠江婵一本女摄影师写的书籍《何必等来生》,激励她保持对摄影的热爱,并寄语“不管怎样都要前行,幸运就会来”。这份寄语,至今都是江婵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毕业第二年,一次机缘巧合,嘉良老师在数千里外随手拿起一份别人从飞机上带下来的报纸,无意中看到江婵写的报道,他说感到惊喜和骄傲,而她更想感谢王嘉良老师的鼓励。
在采访中,江婵讲述了这个故事,她深情并自信地对我们说“我要让每一个爱我的人为我感到骄傲,这是我应该回馈他们的”。
用心聆听,用笔讲好家乡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能带给人收获和成长。2019年,江婵曾采访家乡当地的殡仪馆馆长。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提到殡葬行业都避之不及。江婵问他殡葬行业最辛苦的地方是什么。他回答道,每天接触遗体、24小时值班都不是最辛苦的,最难以克服的是殡葬从业者经常被人瞧不起,“我们尊重逝者,维护逝者最后的尊严,也好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尊重。”他问江婵:“你来殡仪馆采访害怕吗?”江婵回答道:不害怕,因为守护逝者最后一程是你的工作,采访报道是我的工作。江婵对这次报道印象深刻,她用细腻的笔触向社会传递着各行各业都有其可敬之处,不能以职业论贵贱的社会道德。无论什么岗位,在一线耕耘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4年多来,江婵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产业园区、项目现场,采访各领域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报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展现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努力用手中的笔讲好家乡故事。近年来累计撰写稿件1000余篇,多篇报道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近10篇报道获市级新闻奖,为家乡宣传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共赴前程
江婵表示读大学之前,她的性格比较内敛,安静寡言,进入大学校园后,认识和接触了许多同学,参与了学生会活动、“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等,种种经历让她开拓了视野,开始变得乐观和独立。江婵说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非常重要,可以根据兴趣参与社会实践,提前做好迈入社会的准备。她希望师弟师妹们在大学期间享受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积累知识和本领,将来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江婵表示,4年大学生活,是她人生浓墨重彩的篇章,由衷地祝愿母校越来越好,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