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赫,2013届校友,现任广东财经大学人事管理科副主任科员。
结缘广商:一场深思熟虑的双向奔赴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王宗赫回想起在广商的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如数家珍。谈及选择广州商学院的理由,他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是这么觉得的,依然觉得那个决定还是不错的,广商对我来讲是一个最优解的决定。”
在高考后那个炎热的夏天里,他在众多院校中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当时还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的广州商学院。作为文科生,他被广商在广州民办院校中的独特定位所吸引——学校在保持商科优势的同时,文科专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这种多元化学术生态与他的成长规划高度契合。
“我希望在本科阶段广泛涉猎,而非过早局限在单一领域”,他的这一选择为日后跨考埋下了伏笔。在专业选择上,他放弃了指向性较强的商务英语、涉外翻译,而是选择了英语语言与文化专业(现在全称为英语)。他表示:“本科阶段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这个专业既能夯实语言基础,又能拓宽文化视野,更契合他“打基础、提升综合素质”的本科规划。
辩论队里的“夜谈会”:思维与友谊的双重馈赠
他说:“辩论对我来讲是个很开心的事情”。
因此,在大学期间,他唯一加入的社团是外语学院辩论队,这里成了他挥洒热情的舞台。作为辩论队元老,他从师弟成长为大师兄,一待就是三年,辩论队的日常是晚上九十点后在饭堂讨论辩题,他们总戏称这是“夜谈会”。
聚光灯下的唇枪舌剑,化作记忆里最闪耀的星火,辩论队的岁月赠予他蜕变的勇气和珍视的友谊。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大家为了争取学院荣誉一起做了很多努力,和队员们一起查资料、练攻防,历经波折最终拿下总冠军。尽管现在天南海北各走一方了,能联系的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回想起他们,却是他在大学里面觉得最宝贵的收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因兴趣结缘辩论社,满足了他“与人battle”的兴趣,更锻炼了逻辑思维与临场反应能力。他学会了在激烈交锋中精准表达观点,在团队协作中承担责任。“我深刻体会到大学是‘零成本试错’的黄金时期,师弟师妹们要学会跳出舒适区,用时间和精力换取经验”,就像他在辩论队的三年,那些熬夜备赛的夜晚,都成了滋养成长的养分。
考研四季:熬过寒冬,终见花期
“一颗种子要长成树,一定要先破土,这是它生命的第一步。”对于王宗赫而言,考研是职业规划里的一条必经之路。早在大学之前,他便立下了进入高校工作的志向,而彼时留高校任职大多需研究生学历,于是,考研的念头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刚踏入大学校门,他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考研的漫漫征途。本科时光,在他眼中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他期望借此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尝试锻炼各方面的能力。然而,置身其中的学习氛围与他期待中的学术碰撞相去甚远,这让他略感失落。但他并未就此沉沦,而是主动向外探索,积极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相互学习、彼此鼓励,他们的启发如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内心的想法愈发坚定,考研的决心也更加不可动摇。考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开始,考研的想法不过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生长,随着时光流转,这颗种子也在风雨中不断成长。他很难确切地说出是哪个人、哪件事对他产生了关键影响,因为在这四年里,考研的目标始终如影随形,每一个瞬间、每一次经历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他。如今,回首这段充满挑战与坚持的历程,他感慨万千。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挫折,都成为了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考研的种子也已在他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考研二战:突破茧缚困境,坚定逐梦信念
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期。在考研这场漫长而艰辛的征程中,他遭遇了最难忘的挫折——首次考研失利。怀揣着对顶尖学府的憧憬,他毅然报考了一所985高校,与他一同踏上这条道路的还有身边的一位伙伴,但命运的天平并未向他倾斜,伙伴成功上岸成为学院里第一个考入985的幸运儿,而他只能黯然接受落榜的结果。
首次考研的铩羽而归,让他不得不踏上二战之路。然而,这一次不同的是,复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熟悉的学校图书馆、规律作息的同学们都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家中略显局促的复习空间。家中虽衣食无忧,但那种无形的压力却如影随形,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一个深夜,复习到凌晨一两点的他身心俱疲、几近崩溃。他决定下楼散步,调整心情。当他低着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前方一个黑影的突然出现,让他本能地侧身让道,走近才发现竟是一只狗。
那一刻,他内心深受触动,感慨自己不过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竟被考研折磨得如此狼狈。但正是这次经历,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关键转折点。从那时起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光,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这份坚定的决心,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支撑着他在考研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并在最终实现梦想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
破茧成师:从学生到高校教师的蜕变之路
初入职场,从学生到高校教师的身份转换,宛如一场艰难的破茧之旅,其间最大的挑战便是彻底摒弃学生思维。学生时代,我们只需专注于自身,偶尔顾及身边亲近之人,便能收获“好孩子”的赞誉。然而,成为高校教师后,角色瞬间转变,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肩负起管理众多学生的重任。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虚心学习是首要任务。他认为在开展任何工作时,即使是第一次接触且充满信心的事务,也应先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尤其是遇到看似奇怪或不寻常之处,切不可盲目质疑,因为那可能是他人经过无数次实践得出的最优解。尽管工作中会遇到学生不认可的情况,但看到有学生喜欢自己,所有的付出便都值得。“永远保持向上的状态”,当被问及用关键词总结从广商到广财的十年历程时,他这样说道。在他看来,人生虽有许多既定因素,但上限与下限之间仍有广阔空间。努力的意义,就在于发挥自身潜力,不断靠近上限,远离下限。“不要抱怨起点低,那是你唯一知道的起点。”这是他常对学生说的话,在广商的四年,他用行动证明:所谓逆袭,不过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奋力向前。当多数人在民办院校的标签下自怨自艾时,他已悄悄为自己铺就了一条向上的路——这条路或许曲折,但每一步都算数。最后,他想对广商的师弟师妹们说:“起点不定义终点,广商是你们跃升的跳板而非天花板。保持向上的姿态,在试错中成长,在坚持中蜕变。记住:人生是长跑,今天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明天的绽放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