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项目 -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打破框架束缚,专业是工具而非枷锁——2011届校友梁英杰

梁英杰,2011届校友,现任广州银行信用卡中心产品条线负责人,主导小微信贷业务线产品业务战略及管理,余额规模数十亿元。

image.png

职业规划:以动态思维应对变化,在合理试错中探索方向

职业规划的本质是“指南针”而非“GPS”,需在灵活调整中适应行业变革与个人成长。毕业之后,英杰师兄并没有从事会计类岗位,而是先加入咨询行业,以审计、内控为起点,后再踏入了银行业,先后从事风控、营销、合规、产品、战略类岗位。

5f494a6019ae8b5c048d227046d01dc1.jpg

英杰师兄说,他很早便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做一名安安静静的“账本先生”,因此他根据个人特质及意愿,从咨询行业首先塑造底层能力建设后,再往战略及经营领域深造。

职场成长:认知觉醒与能力构筑双轮驱动

一、认知觉醒:明确“自我定位”的关键一课回忆起大学生活,英杰师兄用“蜕变”一词来概括。他坦言,相较于中小学被规划的“单一读书目标”,大学是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起点。作为本地学生,第一次独立掌控管理作息、规划时间,资金运用。这段经历让他完成了三个重要蜕变:

认知觉醒。“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或者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通过这种“自我追问”的方式,尝试向更多元的方向认识自己。

潜力挖掘。“需要自己去行动,别人也帮不上忙。” 英杰师兄意识到“潜力需要主动探索”,不局限于课本,向未来看。他指出:大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向前看,才能更好把握未来规划。

独立自主。责任独立的本质是“自我掌舵”。大学的意义,不在于让你成为“完美的学生”,而是培养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基本能力。从管理生活费到尝试创收,他坦然道:无论是面对金钱观,还是规划学习路径,核心都是同一个命题——学会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场景中独立决策,并愿意为结果负责。

二、职业路径:从“线性规划”到“动态探索”(一)实习转型:从审计到风控的思维跨越步入社会后,先后加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此段经历彻底影响了其从学生思维至社会化思维的转变。“课本教的是标准化架构的内容,但现实中审计的过程中,除了合理取证外,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何与客户沟通配合、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识别风险,这些都需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步考验沟通能力及洞察力。”此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财会专业不仅仅在于解释过去,更在于预见未来;审计学专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证实过去,而在于鉴证建议。(二)行业跨越:从会计到金融的破局之路英杰师兄自加入银行从事风控工作起,完成了从“财务人”到“银行人”的跨界。“财务的本质是评估投入与产出,这在任何行业都是逻辑成立的。但不同的是,金融行业更强调时效性和市场敏感度,需要快速根据政策和数据结论而调整策略。”自从事小微信贷业务起,英杰师兄便将财务思维与金融产品经营思维结合,从零搭建整体经营框架,最终将业务规模达至数十亿元。(三)管理挑战:从“招不到人”到“百人团队”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困难,英杰师兄对“招不到人”的经历印象深刻:“作为新业务线,我们既需要懂金融的专业人才,又需要擅长沟通的销售能手。当时我硬着头皮研究客户经理的胜任模型,与上级反复沟通招聘方向,最终决定以校招生和两年内有经验的新人为主,通过系统培训塑造团队文化基础。”此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管理的本质第一点就是——解决人的问题,把人安排好就是在解决组织的问题,而专业背景能帮助你更精准地判断需要什么样的人。”

给师弟师妹的“避坑指南”

(一)职业规划:做“指南针”而非“GPS”“大一大二别忙着定‘十年目标’,职业本就是一场探索游戏。” 英杰师兄建议,大学期间应通过实习、社团、竞赛等低成本试错,逐步明确兴趣与能力的交集。“我曾以为自己会在审计行业深耕,却在战略及经营类工作中,找到了更大的价值。”在目前专业和工作并不可能完全实现“是否对口”的实况下,需打破“专业对口”执念,将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的“能力底座”,倾向于财会背景与能力的复合锻炼,例如业财结合(财务BP)、IT+FA结合(财务数据分析师)、财务法务结合(合规及风控)。(二)证书选择:警惕“唯证书论”,聚焦“场景价值”谈及证书,他强调:含金量≠数量。“CPA是各大领域的‘黄金证书’,大学在读期间即可备考,其涵盖的战略、风控知识对跨界发展极有帮助,但承受的压力相当高,尤其是学习与工作、生活的平衡;CIA(国际注册审计师)适合审计和内控方向,但建议工作后根据职业需求再考虑学习。”他特别提醒:“不要为了考证而考证,证书的价值在于解决特定场景准入的问题——比如你想转数据分析,华为的数据分析师认证就比单纯考会计证更有针对性。”一切视自身的方向出发,不盲目跟风,虚耗自身的时间和影响心态。(三)实习关键:用“结构化思维”打造竞争力“实习可以做到并不打杂,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英杰师兄分享了他的实习心得:“每次实习结束,都会用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复盘:我负责了什么项目?遇到哪些挑战?如何解决?这些复盘不仅能写进简历,更能内化成你的职场肌肉记忆。”

职场真心话:专业是“船”,选择是“帆”

梁英杰生活照(一)关于“35岁危机”:拥抱变化,拒绝路径依赖“现代的职场没有‘铁饭碗',但财务背景能给你‘穿越周期'的底气。”他以自身为例,从审计到风控再到战略管理,每次转型都伴随阵痛,但财务思维始终是他的“压舱石”。“AI会替代基础核算工作,但永远需要懂财务逻辑的人做决策。与其焦虑被裁员,不如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比如‘财务+IT'‘财务+法律',让专业成为你跨界的桥梁。”(二)给女生的建议:拒绝被“物化”,用能力定义自己“我在职场上经历过、合作过的人之中,其中60%以上是女性,她们的拼搏精神和综合能力让我震撼。”谈及职场性别议题,他强调:女生不要被‘年龄焦虑'‘婚育压力'束缚,职场真正到了最后都是结果导向。“我身边的女性高管,有的大龄未婚未育却年薪百万,有的产假结束后迅速晋升,性别不应该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的标准,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证明自己在此刻做到相对稀缺,不可替代。”

c4cb06355a73f1f1b68acc4490f3b1ee.jpg

对母校的寄语:感恩过往,共赴星辰

回顾在广商的四年,英杰师兄充满感慨:“从18岁到36岁,母校见证了我的蜕变。再回母校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由过去的淳朴与现在的潮流交融,正如财会专业传统与创新并存——核心的财务逻辑千年不变,但应用场景却在随时代进化。”他对母校的未来充满期许:“希望广商继续发扬‘产教融合'的特色,培养更多‘懂专业、会跨界、能创新'的人才。作为校友,我也希望能常回母校,把职场实战经验分享给师弟师妹,让广商学子的‘微光'照亮更多行业。”

结语:专业是“工具库”,人生是“自助餐”

梁英杰在接受访谈访谈最后,英杰师兄用一句话总结他的职业哲学:“不要让专业定义你的人生,而要用专业指导自己的人生。”从会计到金融,从执行者到管理者,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专业不是限制发展的“枷锁”,而是帮助你解锁更多可能的“钥匙”。正如他在职场及MBA修业期间,从战略管理到职业发展的感悟:真正的职业自由,源于你能在任何领域,用专业思维解决核心问题。对于广商学子而言,这或许就是校友分享的最大价值——在不确定的时代,用确定的能力,走出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

ed3d553ace982c787638598176127df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