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泽,2021届校友。曾在广州商学院攻读金融学学士学位,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攻读金融计算理学硕士学位,在研究生课程中表现出色,现正于奥克兰大学全奖攻读金融科技方向博士。
启程梦想 自我突破的成长之路
熊文泽在本科期间获得校级财报分析团体赛二等奖 融仕的校际财报分析团体赛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等荣誉。谈及广州商学院,他充满怀念。在本科时,他参加了学生会学习部。学习部为他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的平台,丰富了他的校园文化生活。学习部的经历让他拥有了更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掌握了更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其中,或许可以窥见他绩点在系百分之十的部分原因。广商期间的经历让他得到了应对面试的专业能力和应试技巧,他表示非常高兴当初选择了CFA班,CFA的课程让他获得了更加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造就了他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硕士期间他只去宿舍,教师和图书馆,没课时就会早上五点在图书馆待到晚上十点,他的成功从来不是运气,而是努力成长的突破和结果。
他说:“感谢广商,不仅因为这里是我知识海洋的启航点,更因为它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从理论到实践 跨越知识的鸿沟
熊文泽大二时曾在银河证券实习,具体工作为利用k线图进行股票市场分析,培养了他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大三在湛江市锋泽网络有限公司仍进行数据分析和市场预测的工作,在实习中,他深刻的认识到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本科毕业后他去广东惠国贸易有限公司当IT经理助理来应用自己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申请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研究生并成功后,他开始系统学习计算机编程。读研期间,他学习了 python(数据分析、爬虫、机器学习)、Java、SQL、Knime,考取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计算机领域发表过论文。但与此同时他的金融领域也并未落下,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题为“Pricing Mechanism of Non-Fungible Token Driven by Rarity Design”的国际会议论文,会议是202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lockchain ,以队长的身份领导团队在2024年江苏省区块链创新大赛--区块链优秀解决方案竞赛(院校组)中获得三等奖。在语言技能方面,硕士期间是全英文授课,培养了用英文流利的沟通和书写能力,为他的英语打好了良好基础,也为他的出国留学路做了铺垫。
熊文泽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多实践,多学习,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逆境中坚持 求学之路的困难与收获
熊文泽在申博期间遇到过许多坎坷,在论文发表不够多,比赛经验不多的背景下,他选择撰写细化自己的博士研究计划,挑战自己在面试中很好的表达出来,但申请院校仍然状况频发,在激烈的竞争,高标准的学术要求和心理压力下,他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在和导师的联系中被导师赏识,把全额奖学金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的名额给到了他,他把这归结为运气。申博成功后他并没有松懈,而是去中英字幕组做兼职加强自己的英文水平以此顺利留学。在这次申博经历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决定在博士期间认真努力去弥补这些不足,来完善和突破自我。
他的求学之路告诉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我们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成为我们未来面对更大困难时的有力武器,每一次在逆境中的坚持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但也要做好对未来职业和方向的规划,提前为以后铺路,防止手忙脚乱和突发情况。同时,他非常感谢自己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导师一直在指导他论文和研究计划,还把唯一的全额奖学金申博名额给到了自己,使他拥有了好的机会,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突破。
感恩母校 展望未来
在2024广州商学院的CFA宣讲会上,熊文泽作为受邀校友前来演讲,他做了以下经验分享。第一是要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努力方向;第二是要夯实专业知识,建立基础知识框架;第三是要努力学习,不留遗憾;第四是要抓住机遇,奋发图强。采访中他说道: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害怕尝试,更不要畏惧失败。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勇敢地迈出步伐,你们会发现自己的潜力远超想象。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无论是课堂上的知识,还是课外的实践经验,都是你们未来人生宝贵的财富。不要害怕尝试新事物,无论是学术研究、社团活动还是志愿服务。每一次尝试都会拓宽你们的视野,丰富你们的人生经历。勇敢走出舒适区,你们会发现无限可能。”
在采访的最后,他由衷地感谢:“我要感谢广商对我的培养与关怀,这种关怀让我更加自信、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校友寄语
熊文泽校友向母校寄语:“希望母校能增加多一些实习、实训机会,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升就业竞争力。组织校友返校日、文化讲座、校友成就展等活动,传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