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锋,2014届校友,赛事独立设计师,野行创意主理人。八年深耕体育赛事设计领域,累计服务国内大型赛事200余场次,用匠心为马拉松、越野跑注入视觉灵魂。
以赛为媒,母校播下设计之种
提起母校,许宇锋的言语中总带着一份感激。大学四年,他如同一块海绵,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课堂上的素描笔触、设计软件的操作声、深夜工作室的灯光,构成了他对设计最初的认知图谱。在校期间,他活跃于各专业竞赛:第四届高校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产品外观设计专利、第七届创意中国设计大赛的历练……这些奖项不仅是荣誉,更是一次次突破自我的见证。他说:“比赛让我明白,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世界的对话。”尤其2014年,他接连斩获李宁设计大赛“宁聚奖”与IADA国际艺术设计大赛奖项,这让他意识到,设计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传递情感。
“母校教会我两件事:一是扎实的基本功,二是跨界融合的勇气。”许宇锋回忆道。课堂上,老师常鼓励学生从建筑、文学甚至哲学中寻找灵感;实训中,团队合作让他学会倾听与表达。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为他日后游刃于印刷、新能源、体育等多元行业埋下伏笔。
跨界奔跑,在热爱中寻找答案
毕业后的许宇锋,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当同龄人涌入传统设计领域时,他选择用脚步丈量世界——从印刷厂的包装设计到新能源企业的品牌视觉,从体育赛事的视觉策划到奖牌设计,每一次转身都看似偶然,实则暗藏对“设计本质”的追问。2016年的一次人生转折,让他的职业轨迹与热爱彻底重合。彼时,痴迷马拉松的他偶然得知某知名赛事公司招聘设计师,便抱着尝试心态投递作品集。面试现场,他展示的不只是设计图,更是一份跑者对赛事文化的理解:奖牌如何承载完赛者的荣耀?视觉系统怎样激发参赛者的共鸣?这份独特的视角让他脱颖而出,正式踏入体育赛事设计领域。
“设计逻辑是相通的,但每个行业都有专属的语言。”六年行业深耕中,他不断突破边界:为越野跑赛事设计奖牌时,他将山川纹理熔铸金属;在城市马拉松视觉系统中,他用动态线条诠释奔跑的律动。他说:“好的赛事设计,要让跑者触摸到赛道的温度。”
创业征途:从孤勇者到掌灯人
2023年,许宇锋做出人生重要决定——成立野行创意工作室。从乙方到创业者,他坦言这如同“从游泳池跳入大海”。首月零订单的焦虑、修改合同条款的手足无措、凌晨三点独自改稿的孤独……创业初期,他既是设计师,又是业务员、财务、客服。破局之道藏在细节里。为打开市场,他带着作品集跑遍全国体育展会,在小红书分享设计背后的故事;他坚持“每块奖牌都是艺术品”的标准,在2024年东莞马拉松奖牌的设计中,他把对东莞的喜爱化为奖牌,他在奖牌配色中呈现了东莞的活力,而在元素中,他加入体现东莞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现代工业的齿轮,将现代感跟古代感融合,工艺上,他精益求精,全方面展示了城市的特色。他说“最难的永远是下一个项目。”面对行业“内卷”,他选择深耕差异化:当AI开始生成设计稿时,他带着团队深入高原赛道,采集当地文化符号;当客户追求“短平快”时,他坚持与赛事总监面对面访谈,让设计讲述赛事灵魂。渐渐地,“野行创意”成了业内“有故事的品牌”,老客户的复购率超过60%,更收获“两年前播下的种子突然开花”的惊喜。
致后来者:设计是场终身马拉松
面对母校学子,许宇锋毫无保留地分享心得: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敬畏心。” 他常对团队说:“我们设计的不是产品,而是千万跑者人生中的重要记忆点。”这份敬畏,让他在疫情三年行业寒冬中仍坚持原创,拒绝模板化设计。 “保持‘学徒心态’。”他不会因为现在取得一定成功就认为自己已经不需要在深入学习,而是保持学徒心态,不断向优秀的人学习,从而提升自己。“设计师的眼界决定作品的高度,而眼界来自终身学习。” “在试错中寻找自己的赛道。”他鼓励学弟妹多尝试:“我当过‘设计杂家’,最后在体育领域找到归宿。年轻时的每一次跨界,都是未来厚积薄发的资本。”采访尾声,他望向窗外正在训练的跑者,笑着说:“设计是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愿你们在江大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记住:每个熬夜打磨的方案,都是未来破茧的养分;每次看似徒劳的尝试,都在积蓄突破的能量。——许宇锋”此刻,工作室墙上的奖牌设计手稿微微反光,仿佛在诉说:真正的设计,永远在路上。
校友寄语
祝愿各位师弟师妹在学业上面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希望能和师弟师妹们多多交流。
1.夯实专业根基:大学是思维塑形的黄金期,扎实掌握软件技能与设计理论,同时关注行业前沿,“活学活用远比机械模仿更重要”。 2.跨界即破局:“设计逻辑相通,多领域尝试能拓宽视角。”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公益、商业项目中锤炼沟通与应变能力。3.以热爱抵御倦怠:“行业迭代快,唯有热爱能让你在低谷时坚持。”他建议学生尽早找到兴趣方向,保持“新人般的好奇与匠人的专注”。4.慢即是快:“成功需要沉淀,每个项目都是成长契机。像跑马拉松一样,享受过程,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