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2021届校友。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兼团支书、校党办助理团新媒体工作部部长、经济学院党总支新媒组组长。毕业之后,考入选调生队伍。在圆满完成为期两年的驻村锻炼任务后,凭借自身扎实的工作素养与出色的综合能力,顺利通过遴选考试,到县委组织部开启新的工作篇章。
进步的答案——学无止境
“大学四年里我从来没有闲着”,林丹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时光的湖面,泛起层层回忆的涟漪。
大一的她,像一块贪婪的海绵,一头扎进专业知识的海洋,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积累基础经验。每一次社团会议、每一场活动筹备,都成为她成长的阶梯。大二时,她勇挑重担,担任班长兼团支书。在积极履行班级管理职责的同时,她一边刻苦钻研基本计算机技术,一边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为班级和自己斩获多项校内外奖项,并且常年将绩点稳定维持在3.8以上。
林丹正在进行校内职业规划大赛决赛选拔
当提及”如何保持高绩点”时,她说:“课前预习,上课专注,积极思考,课后复习,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业,这些听起来都再寻常不过,但是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每次上课,我们宿舍总是坐在第一排听讲,不论后面的同学在做什么,我们也看不见,眼里只有自己学习的事。”她表示,时间是挤出来的,珍惜学习机会,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时间会默默为你的坚持记账,然后在未来连本带利地兑现。
“开卷有益,我们终归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林丹将阅读视为终身伴侣。无论是在大学宁静的图书馆,还是在工作后忙碌的间隙,她都时刻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她深知,保持学习,就是保持对未来的选择权。
谈及大学生活,林丹认为在大学时期的社团工作与比赛经历对于个人成长有较大的帮助,她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能够让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统筹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回想起来,她觉得大学生活这四年里每天都很充实,也非常有意义。“大学时期的比赛,可能大家会觉得对未来就业没有意义,但其实是综合能力的“隐形训练场”,那些熬夜备赛的坚持、临场应变的速度、团队协作的默契,终将成为你未来职场的差异化优势”,她鼓励大学生们,不要只盯着书本知识,要积极投身社团活动与各类比赛中,当然,这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会成为你的一张奖状或一个称号,还在于积累书本无法给予的实战智慧,为未来的人生铺就坚实的道路。
林丹正在参加“百千万工程”演讲比赛
从“0.08分之差”到选调生——逆境破局
然而,人生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大三那年,林丹下定决心考公,一边坚持社团带队,一边把图书馆当成第二个家,日夜苦读。查综合分的那晚,“0.08分之差” 像一把尖锐的小刀,刺痛了她的心,但她没有在悲伤中沉沦太久,而是很快就振作起来。“我想,我只是有0.08之差,说明我一定还能做得到!”她说,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也许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不同,但有一个道理都相同——越努力,越幸运。她还提到,校园是我们试错的黄金时期,不论是日常的学习还是比赛,要学会主动创造锻炼自己的机遇,敢于试错,面对任何的挑战,只要勇于迈出第一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第二年的备考中,受疫情影响,面试时间延迟了半年,她回忆道“那时候还是无领导面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练得很痛苦,但也得坚持每天两场,保持战力。”最后,林丹顺利考入选调生队伍,进入新的人生阶段。入职后仍逢抗疫攻坚时期,林丹被迫延迟驻村任务,滞留在乡镇,每天奔赴第一线协助核酸检测、安抚民众,并到其它乡镇支援抗疫。在大家努力抗疫的过程中,疫情像面镜子,照见每个普通人的非凡韧性。
赶往一线协助核酸检测的路上,左一为林丹
为人民服务,基层工作从来没有滤镜
在基层工作,没有想象中的光鲜亮丽。支援抗疫结束后,林丹接到了驻村的文件安排,马不停蹄到村开启两年的驻村任务。驻村的两年,是她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基层年轻干部的日常是捡垃圾、铲墙皮、晒稻谷、便民服务、与乱摆买的阿婆周旋、处理纠纷......从理论学习到人间烟火,这位曾经在校的优秀学生干部,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实践体验。“村里每年都会遇到洪水内涝和山火,我第一次面临时吓得愣在原地,不知所措,但看着身边的村干部一边让我待在安全的地方一边向前冲,我心一横,跟在他们身后,能做什么就学着怎么做,每次回来一掀起裤腿,都有划伤。”她笑着说。
林丹与同事们在一线抢险排淤的身影
选调生不只是身份,更是使命。她回忆道:“当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大家觉得我是女生,是下来‘镀金’的,不信任我能干什么。有活我就厚着脸皮主动跟在身后学,没活我就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去改变村民的认知,尽我所能去做。”在一次次的基层治理中,她跟在村书记身边学习锻炼,到后来村书记安心地将任务安排给她。她利用自己在大学组织活动和新媒体宣传经验,带着村干部组织了多场党群共建活动,通过活动让更多村民理解配合政府的政策和工作,多次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村干部也越来越支持林丹的各项工作。离开村里的那一天,看着村干部红着的双眼,和村民们一直塞来的特产,她知道,自己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林丹正在向村民宣传政府政策
林丹结束两年驻村任务的当月,通过遴选考试,来到了县委组织部工作,依旧忙碌不停。“窗外的路灯按时熄灭,组织部的灯依然明亮”。她感慨地说,从“上山下河”的外业转到“不能出错”的内业,林丹在边学边适应,在断网工作环境下,不断扎实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也是林丹的工作追求和工作准则。如今参与干部人事工作的她,从被考察者到考察者的身份转变中,她始终保持着那份蹲在田埂上记录的姿势,只是手中的笔记本变成了更厚重的责任清单。她在选人用人的工作中,深知真诚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尽管我们处于人工智能应用时代,但我们仍要保持积极思考问题的状态,在简历上融入自己的独特情感。”她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
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她从群众的欢笑中获得成就感。“为人民服务不是动词,而是现在进行时。” 她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哪怕烈日将皮肤晒得黝黑,大量的数据让人头晕目眩,奔波于不同镇村而劳累不堪,只要看到公园里长辈们悠闲下棋的身影,听到校园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林丹走进校园宣传雷锋精神
到哪去?她的答案藏着梅州的稻田里
“大城市是梦想,回梅州是我的使命”。当林丹决定考公的那一刻起,就决心返回家乡服务。其实,她当然鼓励同学们往大城市发展,不过,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梦想,促使着她有着不一样的选择。她仍清楚的记得在大学时期的最后一堂课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词——人脉、金脉和知脉,这三个词对她返家乡的工作至今有着尤为深刻的意义。她谈到,自己是一个有着浓厚乡土情怀的人,“在从小长大的地方工作,让我有奉献家乡的渴望与热情。我知道我的家乡最缺什么,也知道它需要些什么。”这份对家乡的熟悉与热爱,让她从小就怀揣为家乡奉献的梦想,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她也默默地为振兴家乡付出努力。
在服务家乡的道路上,困难如影随形,但林丹从未想过放弃。“当我在家乡的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而是想怎么去解决问题。”从考公务员的抉择,到两年驻村的锻炼,再到组织部工作,一路走来,是她服务家乡的决心支撑着她勇往前行。在时代的浪潮中,有能力的人并不少见,但永葆初心的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未来的日子里,林丹将继续以坚定的步伐行走在服务家乡的道路上。她相信,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能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无论是面对新的挑战还是未知的困难,她都会以“学无止境”的态度去迎接,用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正如她常说的那样:“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远,而在于你为脚下的土地留下了什么。”
访谈札记: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成长答案
相信自己每一步都是成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任凭风浪起,天高任鸟飞。山有顶峰,湖有彼岸,在人生漫漫长途中,万物皆有回转,当我们觉得余味苦涩,请你相信一切终有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