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母校

聚焦母校

李晓校长受邀在北京大学作专题报告

      2022年9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系列讲座“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68讲”在线上成功举办。广州商学院名誉校长、校发展决策委员会主席、长江学者李晓教授受邀作了题为《反思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史视野中的大国货币崛起之路》的专题讲座。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赵留彦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贺力平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与谈。
  会上,李晓教授首先就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现状作详细介绍。人民币国际化在经历“快速发展-陷入低谷-平稳发展”三个阶段后,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规模与市场认可程度总体延续增长态势。人民币更加全面地发挥国际职能,并形成了覆盖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等各具特色的离岸人民币市场。
  然而,人民币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不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失衡、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思路未得到及时的反思与调整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大国货币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看:首先,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不仅有利益,更有权力,货币权力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功能性权力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性权力,不能忽视货币的权力特征与政治内涵;其次,历史经验说明,任何时代的国际或区域货币体系均可视作层级系统,框架内货币分为顶级货币、主要货币和初级货币三种,成功的货币崛起都是在同在位货币的竞争而非脱钩中实现的;再次,货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早期会带来可观收益,随之而来的负担和责任也越来越大;最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不能本末倒置,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和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来实现。
  基于上述事实与经验,李晓教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应该是在美元体系当中发挥出符合中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国际货币功能,其核心问题在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与发展;第二,近代世界大国崛起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金融革命”,其结果是通过金融市场的发达利用他人的资金(源)谋求可持续性崛起;第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货币史当中,政府推动的货币国际化,或者说“有管理的货币国际化”获得成功的经验十分有限;第四,需要关注人民币通过其他大国货币在市场规则、制度以及政治上的协调;第五,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市场功能和政治协调的区域分工合作。
  最后,李晓教授向大家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几点启示:第一,货币国际化本质上是一个市场现象,反映着全球贸易和投资、金融活动中不同参与者的预期、偏好。贸易计价、结算功能的提升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储备货币地位的部分提升不仅无法替代其他功能,而且要受到它们的制约。一国货币首先要成为投资货币即具有投资功能,才会具有更加长远、坚实的储备功能;第二,日元、欧元挑战美元地位的“失败”,恰恰在于它们国(域)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封闭或滞后——无法提供可以与美国金融市场匹敌的通用金融工具及其产品。
  讲座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贺力平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发表精彩评论。贺力平教授通过回顾地中海时代以来“大国”与“大币”的关系,以及现今金融制裁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对李晓教授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因素在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这一观点深表赞同。何平教授以货币国际化的历史为鉴,深入分析了当前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发展条件,赞同李晓教授重视人民币在国际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使用情况的观点。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李晓教授针对两位与谈教授以及线上观众的提问给予了精彩解答。讲座获得热烈反响!

图片1.png 

讲座现场